北極星環保網訊:日前,北極星環保網獲悉,《遼寧省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和保護攻堅行動計劃(2017—2020年)》已經印發。計劃提出,開展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紡織工作,推進工業污染源**達標排放。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,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、出口加工區等工業聚集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及污染治理。實行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等量或減量替代。實施電力、鋼鐵等重點行業**達標排放治理工程,推動20蒸噸或14兆瓦及以上燃煤鍋爐完成在線監控設施安裝,并與環保部門聯網。2017年,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;2020年,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穩定達標排放。全文如下:
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
遼寧省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和保護攻堅行動
計劃(2017—2020年)的通知
各市人民政府,省政府各廳委、各直屬機構:
現將《遼寧省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和保護攻堅行動計劃(2017—2020年)》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貫徹落實。
遼寧省人民政府
2017年4月25日
遼寧省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和保護
攻堅行動計劃(2017—2020年)
為貫徹落實國家大氣、水、土壤三個“十條”和《國務院關于印發“十三五”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》(國發〔2016〕65號)精神,按照“鞏固氣”“突破水”“研究土”的思路,深入推進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,努力改善全省環境質量,結合我省實際,制定本攻堅行動計劃。
一、總體要求
(一)行動思路。
圍繞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發展和補齊我省生態環境短板,以提升環境質量和促進振興發展為主線,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,以推進資源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,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,**推進“藍天、碧水、凈土、農村環保和青山工程”,堅決打好大氣、水、土壤、農村、青山五大環境污染治理攻堅戰,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,確保到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。
(二)行動原則。
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的原則。圍繞改善環境質量,聚焦環境保護工作中面臨的突出問題,深入開展污染治理攻堅戰,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,用環境質量改善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。
監管執法從嚴的原則。以**推進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為抓手,以落實排污許可制度為主線,加快推進全過程污染防治體系建設,嚴格監管執法,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。
政府引導、多元投入的原則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,加快構建“政府為主、市場運作、企業參與”的多元化投入機制,**環保投融資機制,積極推動PPP模式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,加快環境治理機制轉變完善。
全民參與、合力推進的原則。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契機,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責任體系、考核追究機制,落實相關部門齊抓共管,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,加強區域協作和聯防聯控,進一步增強環境保護整體合力。
(三)行動目標。
2017年,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不低于74.3%;細顆粒物(PM2.5)和可吸入顆粒物(PM10)濃度下降到50微克/立方米和77微克/立方米以下,完成國考目標。全省河流水質優良(達到或優于III類)比例達到46.51%以上。各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0.74%,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40%以內。全省地下水質量不下降,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不下降。
2018年,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不低于75.2%;細顆粒物(PM2.5)濃度下降到46微克/立方米。全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達到47.67%以上。各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2.59%,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30%以內。全省地下水質量不下降,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不下降。
2019年,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不低于76.1%;細顆粒物(PM2.5)濃度下降到44微克/立方米。全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達到50%以上;各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4.44%以上,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20%以內。全省地下水質量不下降,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不下降。
2020年,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不低于76.5%;細顆粒物(PM2.5)濃度下降到42微克/立方米。全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達到51.16%以上。各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6.29%以上,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%以內。全省地下水質量不下降,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不下降;遼河、凌河保護區水生態系統功能顯著恢復,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,生態系統呈良性循環趨勢。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與**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。
二、重點攻堅行動
(一)精準施策改善大氣環境質量。
1.加快調整優化能源結構。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目標責任管理,逐步實施新建耗煤項目燃煤等量替代制度。2017年,全省燃煤總量控制在2.01億噸。到2020年,煤炭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下降到58.6%以下。實施氣化遼寧工程。**推進氣源和天然氣管網建設。2017年,天然氣供氣能力達到100億立方米。到2020年,天然氣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提高到8%。推進清潔能源利用,制定清潔能源供暖價格政策,積極推廣太陽能利用等清潔能源技術,推動供熱計量改革。推進冬季清潔取暖,抓好電能替代工作,完善“煤改電”供暖政策,擴大煤改電供暖范圍,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比重。積極推進工業余熱供暖,到2020年,新增城市地源熱泵等清潔能源供暖2000萬平方米,其中“煤改電”供暖面積500萬平方米。推進區域高效一體化供熱。嚴控新建燃煤鍋爐,大力推廣背壓機組和煤炭清潔燃燒技術,推動城市建成區和縣(市、區)實現一縣一熱源,盡快實現高效一體供熱。到2018年,建成區基本實現高效一體化供熱;到2020年,建成區**實現高效一體化供熱。推進煤炭清潔利用,加快現有煤礦洗選設施建設,新建煤礦同步建設煤炭洗選設施,原煤洗選率達到100%。加強煤炭銷售使用環節監督檢查,限制銷售使用高灰分、高硫分散煤。**拆除老舊低效燃煤鍋爐,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。2017年,以縣和縣級市為重點,淘汰建成區10蒸噸及以下老舊低效燃煤鍋爐,沈陽市建成區基本取締2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,其他城市建成區取締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。到2020年,依據城市供熱專項規劃,列入拆除計劃的全省城市建成區2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予以取締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委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環保廳;配合單位:省工商局、省質監局、省物價局等部門)
2.加快調整產業結構。化解過剩產能。以化解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為重點,完善激勵政策,鼓勵企業通過主動壓減、轉型轉產、搬遷改造、國際產能合作等途徑,主動退出過剩產能。嚴格執行環保、能耗、質量、**、技術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,達不到標準要求的產能依法依規退出。推進兼并重組壓減產能。到2018年,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370萬噸;到2020年,壓縮水泥產能2000萬噸。優化產業布局。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,合理確定產業發展布局、結構和規模,重大項目原則上布局在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。結合化解過剩產能和企業兼并重組,加快產業生產布局調整,繼續推進位于城市主城區的鋼鐵、石化、化工、有色金屬冶煉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瀝青混凝土攪拌等重污染企業搬遷、改造。推動綠色發展。加快工業綠色化改造,加強節能環保技術、工藝、裝備推廣應用,嚴格環保能耗要求促進企業加快升級改造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推進綠色制造和綠色產品供給,鼓勵企業發展綠色技術、綠色設計、綠色產品,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,提升產品綠色環保低碳水平。到2020年,創建一批綠色工廠、綠色園區,培育一批綠色產品,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國土資源廳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環保廳、省商務廳、省國資委、省質監局、省**生產監管局等部門)
3.開展揚塵污染綜合整治。整治施工揚塵。貫徹落實《遼寧省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》,在市區易產生揚塵位置,安裝視頻監控設施并聯網,強化關鍵環節管控,推進綠色施工。嚴控交通揚塵。規范渣土運輸,散料運輸車輛全部采取密閉措施,強化城市保潔揚塵控制,推行道路機械化清掃等低塵作業方式,提高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。嚴控工業堆場揚塵,2017年,所有大型煤場、料場**完成抑塵改造。加大城鄉綠化力度。開展城市建成區裸露土地綠化覆蓋工作,到2020年完成裸露土地綠化覆蓋面積940公頃,確保黃土不露天。(牽頭單位:省住房城鄉建設廳;配合單位:省國土資源廳、省環保廳、省交通廳、省林業廳、省農委等部門)
4.開展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。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。加強綠標區監管,嚴格黃標車環保檢測。2017年,全省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10萬臺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出臺黃標車提前淘汰補貼政策。開展機動車道路遙感監測,對尾氣超標車輛實施動態監管。推廣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汽車,提高公共車輛中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占比,城市公交新增、更新全部使用清潔能源或新能源汽車,出租汽車采用雙燃料。鼓勵具備條件的客運班線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汽車。加強機動車環保管理。加強新生產車輛環保監管,嚴厲打擊生產、銷售環保不達標車輛的違法行為。**實行機動車注冊登記、轉入、**技術檢驗等環節的環保標準審核,加快建立超標排放車輛維修治理體系和柴油車車用尿素供應體系。加強油品質量監督檢查,嚴厲打擊非法生產、銷售不合格油品行為。完善“環保綠標路、區”創建工程,建立完善電子監控系統。加強城市交通管理。優化城市功能和布局,推廣智能交通管理,實施公交優先戰略,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。2017年,全省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49%;到2020年,全省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0%。(牽頭單位:省環保廳、省公安廳;配合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交通廳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商務廳、省質監局、省工商局等部門)
5.強化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管控。加大禁燒管控力度。嚴格落實我省秸稈焚燒防控追責管理辦法,建立逐級監督落實機制。強化重點區域、重點時段禁燒措施,實現全省秸稈焚燒火點數逐年明顯下降。到2018年,基本消除露天焚燒秸稈現象。推動秸稈綜合利用,出臺秸稈綜合利用方案,加強秸稈收貯運服務體系建設。到2018年,全省新建秸稈收儲點200個、秸稈收儲中心20個,基本形成政府推動、企業和合作組織牽頭、農戶參與、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貯運服務體系,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%以上。到2020年,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87%以上。(牽頭單位:省農委、省環保廳;配合單位:省財政廳、省科技廳等部門)
6.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。加強基礎能力建設。開展霾天氣加密觀測系統、酸雨觀測站、大氣降塵觀測站、激光雷達、微波輻射計、云雷達以及沙化、濕地等生態環境氣象監測站建設,提升區域大氣環境質量預測、預報和預警能力。2017年,完成沈陽、大連、鞍山、撫順等市低空邊界層探空系統建設和14個市大氣成分觀測站升級。到2020年,完成全省14部微波輻射計連續探空系統建設。加快推動霧、霾跨界監測站和對照監測站建設,科學判定省際跨界污染,實現聯防聯控。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的區域聯合預警機制,及時修編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,加強對預案實施情況的檢查和評估。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措施,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的有效性。強化監管和督察,對應對不及時、措施不力的市縣政府,視情況予以約談、通報、掛牌督辦。加強大氣環境管理能力建設,開展重污染天氣成因分析和污染物來源解析,編制大氣排放源清單并定期更新。開展大氣環境網格化管理平臺建設,將所有大氣污染源和20蒸噸以上鍋爐在線數據、揚塵監控數據納入網格管理。到2020年,構建起“**監測、精準溯源、科學決策、精細執法”于一體的省、市、縣三級大氣環境網格化管理平臺。(牽頭單位:省環保廳;配合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委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公安廳、省交通廳、省財政廳、省教育廳、省科技廳、省衛生計生委、省氣象局等部門)
專欄1: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重點任務和年度目標
來源:北極星環保網 2017/5/3